查看原文
其他

看到兄弟倆的冲突后,才知道他们有这种需求

晨宁 晨宁的 2022-07-20

哥哥四岁以来,经常会在我面前抱怨的一句话


“为什么弟弟老和我在一起,都不让我一个人玩!”


是啊,哥哥你终于有妈妈对你们的感觉了!对于这句话,我的解读是哥哥只是想要自己呆一会儿,因为他的弟弟没有尊重他的个人边界和私人空间。对于一个常年没有个人边界的妈妈,这也是我的心声。

 

可是弟弟才两岁他怎么会懂?我尝试过很多方法,例如跟弟弟解释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泡泡空间”,就好比哥哥身上带了一个大泡泡,泡泡的里面属于他自己,又例如“手臂空间”,一臂之内是他自己的空间,我们有的时候需要保持距离。


这种比喻当下是有效的,可是弟弟转眼就忘了,兄弟间的矛盾还是不断升级,家里的气氛也变得很狼狈,于是我采用了下面的三种方法:


  1. 私人空间

  2. 时间分配

  3. 情绪盒子



01

私人空间

每个妈妈都一样,非常珍惜孩子睡觉之后的时光,漆黑的夜里好像整个世界都安静了。那段时光只有我们自己,可以关上门进入自己的私人空间,我会听听音乐写写字,去做一些自己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每一个位家庭成员,都会渴望有自己的空间自治权,甚至是几岁的孩子,能拥有一片自己的私人空间,可以无所顾忌地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不必受到监视和打扰。

 

不受到监视和打扰对于四岁的孩子来说貌似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养育方式,但是对于人的本性而言,这却是一种确确实实的需求。



我们家最抢手的玩具就是对方手上的玩具,更不用说哥哥正在组装的玩具了,每当这时弟弟就会虎视眈眈得盯着,一等哥哥搭完放好,他就想方设法得拿过来摆弄,最后这个玩具必定是被他终结的命运,哥哥得知便是捶胸顿足,气愤中夹杂着无奈,让我帮他重搭,可是,我怎么记得啊?......哥哥又瞬间崩溃......

 

后来,我决定给他们腾出一个放自己物品的小空间,这个小空间就是他们的个人边界,可以把自己组装好的玩具放在这里,也不会有被惊扰被抢的焦虑,能真真正正做自己。



他的自留地其实是我们的衣帽间,我把下层的柜子隔给了哥哥放玩具,目测产量很高,你就知道这空间多受他待见了吧?各种组装玩具,未完工的作品,各种生日派对的小玩意…全部都堆在这里,任其发挥。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进去挂衣服的时候,哥哥都会很疑惑得跑过来,问“你们到我的personal space里干什么了?我解释了半天…...但是怎么有种掩饰的感觉?


 

自留地还要贴上标签,表示已地已占,非请勿近!他每次进去放东西都要关上门在里面呆一小会儿,应该是去数落数落他的作品吧,这时我去找他的时候也需要敲门,听他喊了一声才能开门,一开门只见他谦和的表情,在我看来,这是我们家庭成员互相尊重的表现。

 

那也是我第一次感觉到,原来私人空间也是孩子的一种需求。我们当父母久了,总是会惯性得认为孩子是我的,那他的一切都是需要共享的,和弟弟妹妹共享,和父母共享,不愿意的话我们就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但是对于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他的独立性在慢慢诞生,一个没有自我空间的地方会让他们的心理空间也遭到挤压,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很多手足之间的冲突。

 

独立的房间还尚早,只要一个只属于他的架子,承载着他的爱好和个性,又或者是一个带门的小柜子,这个门代表了他不受侵犯的权利。我相信每个多手足的孩子都值得拥有一块这样干净,足够自由的私人领地。

我们给弟弟也开垦了一片自留地,和锅共享此地,目前还算满意!


02 

时间分配

 

哥倆从小都是我和他爸爸自己带,一拖二是常态。有了弟弟以后,哥哥这 “小皇帝”突然被废黜了,再也不能获得爸爸妈妈同样的关注时间,家庭地位也发生了变化。这几年,两兄弟时间上的分配我们费了好多心思,期待能顾全每个人的感受。



 还记得弟弟出生不久的时候,我趁着弟弟睡整觉的时间,陪着哥哥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一起看书,和他抱在一起讲讲学校的事情,听他唱几首学校学的新歌,恍惚间也看到了哥哥受宠若惊的喜悦。刚有弟弟的那个时候,难免会对哥哥冷落很多,更觉得和弟弟比起来,哥哥就是一个大孩子,可是看看他,也不过是个小不点呀。自那以后,我才察觉到,对于老二的到来,我们必须要有更好的时间管理和分配,照顾到每个孩子甚至大人的感受,要让大家都感觉互相的陪伴时间虽然少了,但是爱却未削减。

 


互相融合的时间


在弟弟还没有行动力的时候,生活是老大老二互相融合的。我经常会抱着弟弟和哥哥玩,等弟弟要喝奶了,我就说“你等一会会儿,妈妈看着你玩,等给弟弟喂好奶再继续和你玩”,哥哥这时就能自己玩一会,即便我只是远远的观望,哥哥也收获了安心,因为他知道,我在那里。


当喂好奶了,我就兑现诺言,一边给弟弟拍嗝一边继续和哥哥玩。等弟弟拍好嗝了,我就抱着弟弟,看着哥哥玩,他们互相就是对方的大玩具。


在二胎最初的一年里,我有心神不宁的焦虑,有对哥哥的亏欠,但是在他们互动中我也倍感治愈。



特别的时间

 

随着弟弟的行动力渐增,兄弟倆就需要更专注的一对一时间了。所谓的一对一时间,就是父母和一个孩子规律的独处时光,这段时光总是充满着期待和仪式感 。例如每次弟弟睡午觉的时候我都会和哥哥一起玩,一起看书,抱在一起说会儿话,甚至就只是看着他玩。

 

每次接哥哥放学回家的路上都只有我和他,在开车的时候我在前排耳朵要竖起来听他说话,即便不说话他也知道,妈妈就在那里。

 

我和哥倆的爸爸经常周末的某个时段是分头行动的,一个人陪一只,运动班我们各自都带着一个孩子去,运动完了会去一个雪糕店美滋滋一顿,这些甜蜜的回忆都是兄弟倆自己的专属。每次这段时间一过,感觉他们的情绪杯子被注满,至少也让他们更能容忍自那以后兄弟间的矛盾吧......



弟弟平常只上四天学,其中一天我就能给他安排在家里的早教活动,这段时间我能全身心得投入,遵从他的天性去玩游戏。一拖二的各种状况会让大人心神不宁,这时家里难得只有一个孩子,从量变到质变,陪玩起来身心都倍爽




光是分配了时间就够了?慢着……!

还要注意语言上的表达


以前每当弟弟睡午觉时我都会提醒哥哥,“嘘,声音小一点,弟弟在睡觉!”而这样其实我在传达的是“我的心思还在弟弟身上”,哥哥也会有“弟弟比我重要”的解读。


后来我就干脆去引导哥哥玩一些安静的活动,把摄像头不再留在身边,既然初心是为了一对一的陪伴,那么就要以哥哥的需求出发。



03

情绪盒子


不久前,我一个人带他们去看paw patrol舞台剧,结束了哥哥坐在座位怎么都不肯离开,哭着闹着还要看,弟弟又说饿了要吃东西,这时推车和零食全都在剧场外面,我说“我们走吧,去车上拿零食”,哥哥就抱怨“为什么弟弟要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争吵......)

 

终于说服哥哥出了剧场,拿到了推车,弟弟因为不喜欢我带的零食,说想吃吃汉堡包,哥哥说不喜欢吃汉堡包。(继续争吵......)

 

哥哥揉揉眼睛,我觉得他肯定是累了,说“我们回家吧”。可是这时的弟弟还没吃汉堡包呢(弟弟又崩溃了…)

 

在我们家这些争吵就是日常,一个佛系母亲已经被磨练得非常坦然:


当一个孩子在兴致沸点时,一个孩子的兴致已经降低;当一个想自己呆一呆,另一个非要一起玩,在这种情境下,他们都不甚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求。大人的在场的话可以去好好梳理他们当下的关系,可是要是不在的时候呢?

 


我教给他们几个让对方更了解自己的好办法:

 

在哥哥能用语言交流之后,我就开始帮助他去认识情绪,给他们正在经历的情绪命名,也会贴上情绪颜色的标签,颜色标签对于每个人都不一样,这些是哥哥的感觉:

 

灰色=累了 

(看看外面灰色的天空,特别想睡懒觉)

蓝色=沮丧 

(这只丢掉心爱玩具的小男孩,他的世界充满了蓝色,一定很伤心)

红色=生气 

(生气的样子就像头顶冒着火,火苗是红色)

黄色=开心 

(复活节到处都是黄色的装饰,捡蛋好开心)

黑色=担心 

(黑色是一个很有占有欲的颜色,画画时担心会把其他颜色都覆盖掉)

绿色=有力气 

(一到大自然就想跑起来,好有活力)

 


情绪盒子

这个方法来自 <Liberated parents/Liberated children>这本书,他建议给孩子一个有六种颜色的盒子,每一种颜色都代表着一种情绪,盒子的用意是让全家人在不需要交流的情况下就知道对方“有什么感觉”,这取决于盒子朝上的那个颜色。

 

对于四岁的孩子,他们的表达能力跟不上波动的情绪,而当强烈的情绪袭来时他会感觉自己被吞噬了一样,所以这时情绪盒子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有了这个盒子他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拿出这个盒子,就像举起了一面“请尊重我的个人空间”的小旗子一样,家里的人便心领神会。原来他是累了(灰色),这时我们就会跟弟弟说哥哥现在累了,他想一个人呆一呆,渐渐的他也懂得觉察情绪了(看脸色)。

 

其实情绪盒子对于大人来说也是很有用的,我们经常感觉堵得慌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刚好这时老公再来一句火上焦油,那结果必然是爆发。有了这个盒子,我们把自己的情绪展示给大家,家里的人就能对互相的情绪更加敏感,更加关爱。


情绪盒子就像一个桥梁,让家人更容易走进你的内心,再一起去找治愈的力量。



用画笔表达出来


画情绪对刚刚学会表达的孩子就可以用上了,虽然ta还不懂什么是情绪的颜色,或者怎么去画情绪,当情绪激动时递给他一支笔和一张纸,就能成功将哭闹转移,慢慢得,这种方法就能更好得让自己发泄。


 表达和理解能力成熟一些之后,我们就可以问 “你现在的感觉是什么颜色的?” “你能把你的感觉画出来吗?”引导他们自己挑选颜色随得画,他们画的可能是一张有表情的脸,也有可能是一堆看不懂的字符和涂鸦。



朋友家的孩子已经会写字了,他们也用了同样的方法,画出来的是一套情绪故事,非常有意思。根据孩子的年龄,技能和个性让他们天马行空得描绘自己的感觉,你可能会收获到意外的惊喜。

 

三个方法讲完了,想去试试吗?


对于两个孩子的关系,我也是在不停得摸索,这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并不会家家都受用。怎么能让相爱相杀的两个孩子依然相亲相爱呢,那就要靠你的爱和智慧了!


如今每当我情绪不稳定,他倆又忙不迭给我提要求的时候,我就会说,“我需要personal space(个人空间)!”这时,他倆就仿佛懂人情事故得一溜烟跑走了。


至少,在这方面还是受用的!


晨宁     

2018年4月 

纽约长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